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宏韬《三字一话》精彩一课
带着一颗督导的心“走”进了静静的课堂,眼前一亮,老师早已戴着耳麦等在线上,进错了吗,播音员吗,N0,是老师正准备线上授课!
自9月18日我市突发疫情进行封控,学校教学由线下转入线上以来,按照校院要求作为督导的我经常进入课堂进行听课,张宏韬老师的《三字一话》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特色开场,抓住学生
上课时间一到,播音员般的声音响在耳畔:“我们每个同学用普通话或方言说一个词”,张宏韬老师开始了她精彩的授课。全班35名学生有的使用普通话,有的使用方言,可谓南腔北调。同学们各说了一个词汇,其间不乏笑声与掌声,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一下就调动和活跃了起来。“我们这节学习‘普通话与方言’”,由此一节生动的教学徐徐拉开。看似简单的开场,凝聚了老师多少心血,反复设计推敲,既规范了课堂纪律出勤,又抓住了学生兴趣点,自然导入了新课。
二、精心设计,精彩讲授
精彩的讲课开始了。张老师积极落实师范专业认证理念、课程目标,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学生学会了什么,能做什么”,普通话、方言如何发音等相关知识内容,在张老师那动听的声音中顺畅流淌而来。中间有精巧讲授,有提问互动,有案例启发,有短小视频,更有笑声和掌声。伴随着知识的讲授,结合师范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可谓是“润物细无声”。讲课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熟练,与课程内容契合到位,不知不觉一节课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
三、抓住特点,教出新意
本学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除了汉族学生外,还有维吾尔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土家族、哈萨克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的学生,针对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说不好、发音不准等问题,张老师在讲到方言与辨音内容时,有意识地多提问少数民族同学。这些学生明显紧张,不敢读不敢说。张老师鼓励他们放下负担张开口,读错读不准不要紧,反复练习是根本。在张老师耐心启发、细心引导下,学生们终于大胆地进行了展示。张老师认真讲解,耐心纠正,标准示范,热情鼓励,少数民族同学由读音引发同学们善意的笑声到发音准确而得到同学们真诚的掌声,增强了这些学生学习普通话的信心,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结合教学内容,张老师还精心布置了作业任务,并对每一堂课进行及时总结和鼓励。同时在课后组织学生结成“以寝室为单位”的帮扶小组,加强练习,既强化了学习又增进了同学之间感情。
四、潜心钻研,努力提升
张宏韬老师深耕教学,钻研教改,心系学生,关注质量。在潜心钻研教学的同时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2021年获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这种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实践探索,促使张老师的课深受学生的喜爱,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几次听张老师的课,每每都有新意。正是这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在这特殊时期,线上课能讲出这样的精彩效果,是课后艰辛付出所得。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授课能实现“工艺”精湛,“配方”新颖,“包装”时尚,学生一定会感到上了一门“营养丰富味道又好”的课程。这些成绩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积极开展“四级”线上教学质量监控等精细化的管理分不开的。本学期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了4门思政课,涉及全校4届学生,以及20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任务之重可想而知,但教学工作井然有序。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踔厉奋发,教学工作会“更上一层楼”!